
湖北之窗新闻网宜昌讯(通讯员 杨纯 )今年以来,五峰渔洋关镇桥河社区坚持践行“五共”理念,积极应对基层治理中存在的流动人口多、居住人员杂、自治难度大等新挑战,探索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共同缔造新路子,破解共同缔造的新密码。
密码一:坚持党建引领统全局
五峰桥河社区党总支坚持党建引领基层社会治理,建立了6个党支部,12名党员中心户,联动251名自管党员的组织体系架构。并由县委组织部牵头,成立桥河社区大党委,县委常委、组织部部长、党校校长陈卫卫任“大党委”第一书记,充分发挥“大党委”统揽全局、协调各方、资源互补的功能。
社区结合20家“共驻共建”单位的包联情况,将城区划分为9个小区(街区)“大支部”,由社区自管党员或居住党员担任“大支部”书记,划定区域,明确责任,签订共建共享协议20份。依托每季度社区“大党委”联席会议,共同商议“大支部”层面未能解决广大群众反应强烈的“急难愁盼”问题,细分梳理,形成任务清单。
今年以来,累计收集问题42条,目前已完成老街人行步道路灯增设;古潭小区党群连心站建设;新增设壶瓶山路、武汉大道2条公交线等实事27件。尤其是长禹公司,多次为桥河社区居民整修化粪池、为石岭小区居民修建排水沟、进行河道清淤整治等,切实解决了老百姓的实际难题。
密码二:坚持五共理念促提升
“共同缔造”的核心在于聚合各方力量,实现共谋、共建、共管、共评、共享。
古潭小区党群连心站就是“筑堡工程小区场景建设”的鲜活典型。一直以来,就有不少居民反映小区内的娱乐设施太少。为此,桥河社区“大党委”下沉社区,把共谋落实到群众中去,通过召开屋场会、入户交流、实地走访调研等形式,与小区群众面对面交流,大量收集居民诉求。
根据共谋意见,五峰县委组织部协调县住建局、民政局等单位,将一套百余平米的闲置房重新规划,重新设计,重新装修,建成古潭小区党群连心站,县卫健局还专门提供了大量的医疗器械,在党群连心站设立健康小屋,同时还规划了休闲娱乐的棋牌区、陶冶情操的书画区、彰显大爱的母婴区等。
党群连心站建成后,坚持三分建,七分管,古潭小区还成立了业主委员会,制定了相关规章制度,让居民当家做主,真正实现业主自治。
“自从党群连心站建立以后,我们的业余生活丰富多了。”小区的变化让古潭的居民们倍感欣慰,不仅为“五方联动”议事提供了场所,更将小区及周边的居民全部纳入服务范围,切实打通了服务群众的最后一米,实现为民服务“零距离”。在包保单位、物业公司和居民的大力支持,社区内“香橙巾帼连”、“紫烟古韵城”等阵地也相继落地。
密码三:坚持纵横协商共治理
“大党委”通过资源整合化、支部多元化、行动高效化。纵向理清各方面资源优势,形成不同单位、不同部门、不同职能之间的纵向联动,实现资源共享,社区增能。
为解决石岭小区排水不畅、排污管损坏等问题,县委组织部召集市生态环境局五峰分局、长禹公司等单位现场办公,确定由环保部门进行设计,长禹公司具体实施,居民协助共建的缔造方案。
为确保汛期河道行洪畅通,在县委组织部的协调下,桥河社区联合县水利局、县城管执法局、长禹公司、镇政府多次就河道清淤工作开会研讨,对水田街沿河约3公里开展河道清淤整治;为打通消防通道,县科技经信局积极协调“三家运营商”,合力迁移通讯线杆。
同时,社区以“党群连心站”建设、老旧小区改造等为契机,加强资源横向整合,以单位共建、企业入驻等方式吸纳不同主体参与社区治理,提升居民满意度和认同度。形成“横向到边、纵向到底、协同共治”的治理模式。
密码四:坚持人民至上同参与
通过引导党员发挥模范带头作用,激发群众的自主性和积极性,常态化开展文明创建、志愿服务等活动。让群众由旁观者变为参与者,由事不关己变为事无巨细,在参与中获得幸福感。
今年旱情导致农村片区大面积缺水,在党员的带领下,群众顶着40多度高温、翻山越岭,“一站式”送水到户、“贴心式”送水到水箱。年过古稀的王德星看到送水车时异常激动,但转念一想却犯了难,孩子们因工作都不在身边,家里的水箱又在房顶上,自己和老伴年事已高,根本无法爬上房顶。但暖心的是,邻居褚万钧二话不说,爬上房顶帮王老灌满了水箱,用实际行动解决了王老的饮水问题。今年以来,桥河社区累计为居民送水80余吨。
密码五:坚持奖罚机制重实效
为强化群众自治功能,“一警三专N员”在社会基层治理中正发挥实效。桥河社区实行基层治理“积分制”,建立家庭文明诚信档案,制定《桥河社区“诚信守法”暨“一警三专N员”奖励积分兑换管理办法》《桥河社区文明诚信积分细则》。
同时,还配备了“诚信超市”,居民只需通过参与环境整治、疫情联防联控、扶困济危等志愿服务活动,就能挣得相应积分奖励,凭借奖励性票据,便能到“诚信超市”兑换生活必需品。对于违纪违法、好逸恶劳、造谣生事等违背公序良俗的居民,不但要减分,还要上“黑榜”。
上半年,桥河社区共有44名“红榜”居民进行积分兑换。刘才军就是“红榜”居民中的一员,4月某日晚,突降暴雨,因雨量过大,导致正街一处无人居住的老房房顶和墙体在预警掌控中坍塌,次日,刘才军等人自发来到现场设立警戒带,清拆墙体,并通过微信群、朋友圈等平台温馨提示过往行人注意安全……这样的“红榜”故事还有很多很多,社区奖罚分明的工作制度,以此调动了大家参与志愿活动的积极性,形成满城好人,全城“志愿红”的靓丽风景。
(审核编辑:邹厚虎)
湖北之窗新闻网 | 湖北本地权威新闻门户网站 | Copyright © 2013-2021 All Rights Reserved
本站所刊登的各种新闻﹑信息,未经协议授权不得复制或镜像。来源非湖北之窗新闻网的稿件系转载,本网不承担任何转载带来的责任,如侵权请联系删除。
鄂公网安备 42112402000118号 鄂ICP备19006709号-4
关于我们 - 版权声明 - 广告服务 - 新闻投稿 - 联系我们 -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:china_hbnews@163.com